屏南方言:古汉语的活化石
来源:
时间:2012-12-06 21:16:52
作者:张正锐
每一个地方语言,均具有文化价值和乡土价值。
屏南的方言,屏南人叫“土话”或是“本地话”,很是古老的。在两千多年前已出现古籍中的语言,今天屏南农村还在说、还在用。如:你叫汝,《书•舜典》“汝舜……汝陟帝位”;蒸饭叫炊饭,《国策•秦策》“嫂不为炊”。(原注不炊饭也);哭叫啼,《礼记》“始卒,主人啼”;追赶叫逐,《山海经》“夸父逐日”;捆绑叫缚,《左传》“武王亲释其缚”;走叫行,《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吃叫食,《国策•齐策》“食无鱼”;瘦叫衰,《左传》“其周德之衰乎”;热水叫汤,《论语》“见不善如探汤”;老师叫先生,《礼记》“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筷子叫箸,《说文解字》“箸,饭欹也”;蛋叫卵,《荀子•议兵》“譬之若以卵投石”;没有叫毛,《后汉书》“饥者毛食”。……
下面再举一些比较近点的例子,如休息叫歇,见《卖炭翁》:“牛困人饥日高起,市南门外泥是歇”;睡叫睏,见《老残游记》:“我睏在南屋里,你老有事,招呼我”;宽叫阔,柳永词:“暮蔼沉沉楚天阔”;狭小叫窄,陶渊明诗:“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剪叫铰,《红楼梦》:“鸳鸯进来,打开头发就铰”;公牛叫牛牯,杨维桢诗:“常山长蛇一断尾,即墨怒牯齐奔踴“;父叫郎罢,《青箱杂记》:“闽人谓子为囝,谓父为郎罢”;打叫拍,《孔雀东南飞》:“举手拍马鞍”;糯米叫秫米,《陶渊明传》:“公田悉令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矣’”;找叫寻,陆游诗:“明知在篱外,行到却难寻”;脸叫面,《本论》:“以一面之交,定藏否之失”。……
据史书载:福建地域最早是周朝时称为“七闽”,战国时称为“闽越”。古闽越居民所说的语言,就是屏南方言最早的源流。无诸统治闽地后,出现了“诸娘”(意为无诸统治下的女人)这个词,而这个词在任何辞典未出现过,是福州方言区的特产。今天还有许多只有音和义而无形的语言,可能是当时留下的。还有《中华风俗志》说的“杜撰俗字,官府不能辨认”,如入字下加一点念歇,意为“所有”。
源流之二,战国后期,约在公元前334年,西方强大的楚国灭掉越国,勾践后裔无诸不愿做亡国奴,带上许多人来到闽越地,统一了七闽建立闽越国,自称王,建都东冶(今福州)。从此,闽方言融入吴越方言。如:浮萍,吴越人叫“薸”(见《广韵•四宵》“江东谓浮萍为薸”)屏南人至今叫仍薸;如溪流水浅处,吴越人叫“濑”,屏南农村也叫濑;如《太仓州志》;“吴语,指人曰伊,”屏南农村亦然。
源流之三,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攻占闽越地,怕当地人造反,强迁闽越人入江淮,又强迁荆楚人入闽定居。楚人带来了荆楚方言。如“箬”,楚人叫竹之叶为“箬”,屏南人对竹叶和树叶均叫箬;楚人对溪流水深处叫“潭”,屏南人也叫潭;楚人对病人症状有所减轻叫病“差”些,屏南方言也叫差。
源流之四,而是最主要的。中原汉人古代主要有三次大规模南下。第一次是东晋南迁,约在公元308年,永嘉乱后王室南渡,即史志上说的:“衣冠入闽者八族。”一步步迁徙,如迁入古田(是时屏南未分治)者有刘、林、谢、陈诸姓。
第二次是初唐的开拓,闽西闽南畲民起义,河南人陈政领兵五千前来平定,第二批又来五千人。其子陈元光并任漳州刺史,所有官兵均在闽南、闽西一带落户定居,促使当地经济发展,人口猛增。
第三次五代闽国的割据,唐亡后,北方五代更替,南方十国争雄,河南人王潮、王审知兄弟带义兵近万来到福建,建闽国自立为王。采取“保境安民”政策,经过三十多年经营,福建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一派繁荣气象。其官佐分赴各地为官,而定居下来,成为福建居民。
这三次入闽人口,他们中原古语音大大影响闽方言的形成,并一直流传到今天。
如此看来,屏南方言应该是七闽人方言、吴越人方言、荆楚人方言和中原古汉语的混合体,成为一种多元化文化。
可以看出,屏南方言保存了众多的古汉语成分,而这些古老的文化,表现了鸳鸯故乡古老、淳朴的文化特色。可以说,鸳鸯溪的文化是古老而又丰富多彩的文化。如果说上楼村的水松是植物的活化石,龙潭村的四平戏是戏曲的活化石,那么,屏南方言中的许多古字、古词、古音足可称其为古汉语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