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走进屏南 > 旅游资源

漈下古村

来源:甘代寿 时间:2010-07-13 11:26:36 作者:甘代寿

      在屏南旅游,要去寻访名人名村,就得提到漈下古村。漈下是屏南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古村之一,现为屏南县甘棠乡的一个行政村。漈下位于屏南县南部,文笔峰山麓南面的小盆地之中,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龙漈溪畔,距县治15公里,距省道203线3公里。全村368户,人口达1700多人。

   漈下是甘氏的肇基村,由于沿村前这条溪而居的大都是甘氏后裔,所以又称龙漈甘溪。

 
   村庄坐东朝西,庐舍依山沿溪构筑,整个古村建筑成“臼”字形布局,四面环山,双溪夹流,山清水秀,风景秀丽。于是甘氏家谱题有诗题曰:“九苞六象负神奇,未许寰中借一枝;幸际光天同化日,呜岗依旧快来仪。不是毫端墨未干,当空何必晒晴峦;分明扫尽千军返,秀插高峰与世看。桥横两涧接文峰,管领翔鳞底化龙;几见乘雷烧尾去,未从崮里托真踪”。漈下村不仅景致宜人,而且人才辈出,于是也就留下了许多人文景观:明代古城楼,马氏仙宫,花桥、峙国亭等。古建筑颇有特色,走进村子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明清遗风。更可贵的是村中习武健身之风代代相传,久久不息,民间称之为“拳头窝”,雅称“武术之乡”。甘氏还有独特的“过半年”、“迎马氏真仙”等民俗活动,引来四邻八村的群众共同参与,热闹非凡。走进这里的人都说这里地灵人杰,民风淳朴,文化内涵丰富。

    【聚宝桥】    聚宝桥,又称漈川桥,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冬月重建。桥长28、1米,宽4、65米,跨径14、1米,桥面至水面高度4、9米。桥底两端各有一排原木构成八字撑,是我县唯一的一座八字撑木构廊桥。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桥上神龛祀玄帝。



    【飞来庙】    当地俗称水尾殿,祀“飞来大王”。屏邑文人墨客常会于此,题诗作画,殿内尚保存有清代壁画和楹联,古壁画内容和诗文说明了建飞来庙是“飞来大王”自己的选择。传说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夏夜,村民大都聚在花桥谈古说今,突然一阵大风,星月齐隐,接着一阵雷雨。这一阵雨来得急去得快,一会儿月亮更加明亮,大伙儿都觉得奇怪,就散伙了。村中一位老者,他感觉中,平日起风,是从小而大,狂吹时,有呼啸之余音,可今晚上来风,完成不一样,像是从天而下,而风带暖意,深感诧异他回到家便焚香祁祷。当晚他做了一个梦,梦境里有位大将军一样的神对他说了两句话:“投炉问路飞来王,若是有缘定安然!”便不见。第二天老人到花桥说了梦境后,就与村里一位长者沿溪而下查看,结果看见一个香炉挂在一棵树梢。村民们就地建庙,供起香火,飞来大王就成了镇守水尾之神。

    【峙国亭】    峙国亭,俗称四角亭,该亭始建于明隆庆年间,东、北与村道相连,西临溪,南右为出村大道。南面正中神龛上供祀着武圣关云长和关平、周仓的神像,亭的梁上有《三国演义》人物彩绘,由于该亭独特的15柱结构,使该亭成为甘氏乡亲会亲的见证物,漈下村迁居外地的甘氏后裔,如遇漈下宗亲,必考问该亭有多少柱子,东南北三向各多少级台阶?答对了才予以认亲,否则就视为不是真正的漈下村人。若是大家有意当回漈下人,赶紧记下这些考题。

    【雨廊】    这条沿甘溪而建的长廊这里人叫雨廊,意为遮阳挡雨之廊,当年是各自门前一截,后来觉得整个乡同姓同宗,应当亲如一家,乡村的事就是家中的事,于是这雨廊也就连接起来,形成长廊,夏可临溪吹风歇凉,观鱼嬉水,冬可依廊晒太阳,听邻里拉家常。

    【明代古城门】    这座古朴的古城门,它建于明朝天顺五年(1461年),至今已540余年,城楼位处漈下村中心,坐东朝西,东南紧依村居,西临溪并与花桥相倚,北与高矗苍翠的文笔峰对峙,雄伟壮观。城楼为砖石土木双层建筑,楼顶飞檐翘角,城门上题“漈水安澜”四个行书大字,苍劲有力,端庄古朴。

 

    
甘国宝祭祖时旗杆就挺立 在城门楼前,现为县级保护文物。一个村为什么要建立城楼呢?据说当时甘氏先祖修这城楼一为完善该村的风水地理,二为防匪防盗。当时甘氏先祖举全家之力修下村子的围城和四个城门,但这件事引起四邻八村关注,有的称赞,有的妒忌。特别是同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的个别姓氏家族有看法,一怕风水被甘氏占尽,二是怕甘家势力过大于己不利,于是便上书状告甘家有谋反之心,修建城门,辟跑马场,孩子个个学跑马射箭,大练武功,而且为儿子取名为“思主”,一纸传上,甘家先祖便被揖拿,朝庭派官员查办,甘家后裔查到办案官员是来自浙江的,便在公堂大哭,用浙江话陈辞修城墙缘故。官员听到乡音,便退堂,叫他到后堂问话,指点他回村先折去城墙和三个城门,剩下一个城门就说为做风景而建,“思主”立即改名为“思玉”,这样一场官司便化险为夷,四个城门只留下现有这个城门。但习武之风从此代代沿续,每年秋收过后,处处设馆习武,大家看这城门下的石锁和石蛋。重达三百斤,石蛋200斤。

    【花  桥】    花桥为三扇八柱平梁廊桥,桥中两排靠背长条凳可容50余人落坐,桥内顶部椽桁、枋均有彩绘图画。该桥建造于清朝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桥东与古城楼相倚,西依水碓房,既通交通两岸,又是风景桥,而且还是全村群众活动中心,是谈“家事、国事、天下事”,论“世人、为人、做正人”的好场所。花桥里群众活动的活跃与否,是观察漈下村乃至社会的兴旺发达的最好见证。所以俗称“乡村公审所”。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碓  房】

 碓房是乡村最为原始的机械化设施,以水为动力,推动水车,水车带动杠杆,杠杆连着石锤,石锤的起落产出冲力,舂白大米。



 整个生产工序自然和谐,哗啦啦的流水声,吱呀呀水车转动声,突突突的石锤舂米声,构成一曲优美的乡村农耕音乐。这个生产工序许多乡村都有,但这个村不同的是,碓房功用上还多了一层风水作用。许多村大都是建在水头和水尾,而这里建于村中,引水穿过村中,走着太极路,碓房在太极的点上,日夜活脱,意味阴阳不断更新,生机无限,又有了另一层特别的寓意。

    【龙漈仙宫】    又称马氏天仙殿,为龙漈开基拓主马仙娘之祀殿,该殿为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重建。现为省级文物单位保护单位。宫殿位于两溪交汇处,坐南朝北,与文笔峰遥相对峙,东南西三面溪水环绕,古树花木掩映,风景秀丽,环境清幽。宫殿为土木建筑,内圆外方,其正殿上方建藻井和穹窿顶,建筑艺术性高,外形宛若巨伞复顶,分八格遮盖瓦片,瓦行雅而不紊,顶尖以石灰塑造的大葫芦,俨如一把巨伞直矗云天,外围为方形红色粉墙,圆檐正中上悬一匾,书“方壶圆峤”,是一座别具一格的明代建筑。殿内还保藏有精雕香案、石狮一、古钟等珍贵文物。

    【甘国宝与福字匾】    这面“福”字匾为乾隆御笔亲书,乾隆三十三年,甘国宝任广东提督时召见甘国宝,亲听甘国宝奏报后,欣然提笔题赐“福”字匾。

甘国宝的福字匾


                           
 
甘国宝介绍


   甘国宝,字继赵,号和庵,乳名利位,系漈下村开基祖的第九代曾孙。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农历已丑年五月十四日辰时出生于小梨洋村。自小聪颖好学,能文善武,十四岁参加郡邑文童 试名列前茅,十九岁参加郡邑武童试而入泮,二十一岁(清雍正七年)参加乡试得中武举,25岁(雍正十一年)会试第三名,殿试二甲八名武进士,钦点为御前侍卫,自此步入仕途。从乾隆三年(1738年)起,先后历任:广东右翼镇标中营游击,南雄副将,督标后营(兼署督标水师)参将,肇庆水师参将,虎门香山、湖广洞庭水师副将,贵州威宁镇、山东兖州镇、江南苏松镇、浙江温州镇、闽粤南澳镇、云南开化镇、广东雷琼镇总兵,并于乾隆24年与乾隆30年两度出任台湾镇挂印总兵,乾隆26年任福建水师提督,诰封荣禄大夫,乾隆32年任广东提督,乾隆34年调补福建全省陆路提督兼闽阅操大臣,因积劳成疾于乾隆41年(1776)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五酉时病逝于泉州官署,享年68岁,诰封荣禄大夫。甘国宝戎马一生,忠秉报国,无私无畏,清正廉洁,视百姓为父母,对下属如兄弟,功勋卓著,声名远播,为一代名将。他雅好文墨,每到一处都喜欢与文人墨客畅叙,还喜好指头生活,留有许多书画作品,台湾、屏南和古田等地区都收藏有他的指虎画。有诗赞曰:“指墨矫游龙,兴来乃作虎。桓桓真将军,贾勇写威武。”甘国宝不仅是甘氏的骄子,也是屏南、福建之骄傲。

    【合璧堂】    “合璧堂”的来历,福建屏南甘氏上古可溯源到:“武丁臣甘盘之后”,枝出河北“渤海郡”。于明朝正统二年(1437年)从浙江省景宁县六源张村迁至福建古田二十二都。开基始祖甘公细旷几经转折,择定居漈下,其勤耕苦作,不断扩大基业,后生得四子:甘思亮、甘思玉、甘思应、甘思库。甘公细旷明世势,严家教,四房儿男也都能创业拓荒,长房甘公思亮与二房甘公思玉留守开基地漈下村,三房甘公思应迁居漈上洋头寨村。四房甘公思库外迁。甘氏各宗谨记祖训:力读勤耕,崇文尚武,修德修身。各宗都发展很快,又向八闽大地四处延伸,北达建瓯、政和;东至霞浦、罗源;南向古田、福州。许多地区都有甘氏子孙。就屏邑境内甘氏一花五瓣,有漈下、小梨洋、洋头寨、坂兜、门里五个行政村。各宗和睦,明礼守法。甘氏先祖讲究天人感应,为求得各宗发展平衡择下三个祠堂基地,长房和二房都在本村发展都盖起来了,分别取名为“垂统堂”、龙山公祠“积春堂”第三房迁到洋头寨,祠堂还末建起,地基就在这“合璧堂”后面。由于祭祖,游仙活动等会出现各宗做各宗的,要商议甘氏大事,没有一个适合的场所,于是后就合力共建了“合璧堂”,旨在无论根有多长,枝蔓多广,回到村里便是珠联璧合,和和睦睦。

    漈下古民居   漈下村古民居大多为明清建筑风格,乃典型的江南天井民居。室内雕梁画栋,外墙有阶梯型和流线型两种。村庄具有江南水乡情调,并因地制宜,渗透阴阳太极,五行八卦于布局,显示出自己特有的建筑文化。屋内布局充分体现尊卑有别,长幼有序。整个古村建筑成“曰”字形布局。北有城楼应接文笔峰灵气,南有水尾殿镇邪守气,祖祠坐东面对马鞍山统摄全村,村中水道九曲环绕。旨在财进各家,宗族活脱。

    【甘氏宗祠】    甘氏宗祠重建于清朝嘉庆15年(1810)年,宗祠系土木砖石结构,明式建筑风格,为福州十邑百座名祠之一,全祠四面红粉土墙,祠内大厅正中大红油漆神龛供俸龙祭始祖甘细旷公、婆暨十世以上祖先神主牌,神龛上方悬挂“垂统堂”堂号匾额,民国初期,屏南知事何树德瞻仰祠堂时,特署名题赠“世德久留屏峤石,宗功长衍浙江潮”的金字楹联。祠中其余木柱楹联,由甘氏名士撰书,字体苍劲有力。整座祠庙规模较大,雄伟壮观。

    【甘氏祖墓】    这是二世支祖甘思玉墓,蟹形,清嘉庆二十四年重修。墓内合葬六个夫人,旁边还下葬随嫁小姨。小姨终生不嫁,逝后葬于墓之右侧。

    【跑马场】    是始祖细旷公、思玉公及子孙健身习武之地。今仍保留上马墩两个。跑马场周边成片江南油杉映衬,风景优美。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