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屏南民间戏曲如散落的古朴珍珠,曾经在闽东的舞台上熠熠生辉,当我们留恋于屏南戏曲的古典神韵时,并没有忘记那些痴迷于屏南古典戏曲文化并为其传承而做出卓越贡献的人们,熙岭村张氏家族为之付出了几代人的努力,被称之为戏曲世家,杰出代表有张传俗、张雪妃。
戏状元张传俗
张传俗(1892-1958),又名俗弟,自幼博闻强记、饱读诗书、能文善武。他爱好文艺,尤擅长艺术表演,家人发现其特长并特意培养。17岁时,他开始学北路戏(乱弹戏)儒家班,学成后,因其扮相俊俏,科头唱腔戏风均有独到之处,演活小生一角,戏迷众多。
传俗先后主演小生二十余年,红极一时。刚出道时,应全年演戏的北路三班邀请任小生主角二年,北路二班演主角三年,他娴熟高超的表演技艺迷倒不少观众,名噪闽东北,众多戏班竞相聘请。其后,他又在北路一班(古田溪边)、黄柏美班等演艺多年,足迹遍及闽、浙、赣三省,成为屏南戏曲界真正能走出省外的第一人,他演的百花台小生,当时被誉为“戏状元”。
因传俗演的小生与忠洋村韦忠良演的小旦配合默契,演艺传神,被屏南戏曲界誉为“夫妻搭档”,他们的档期一年到头排得满满的,每票戏邀请方务必与其戏班提前两个月签订戏约,否则无法安排。据传,有一年,古田平湖双阳殿三月三日戏景,传俗因母病未能到场,平湖人连夜打着两辆轿到熙岭和忠洋,抬着传俗与忠良,如期参演,可见当时盛况。
八年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以宣传抗日运动为已任。他以韩世忠、梁红玉自幼入伍,弃家救国为题材,创作了《韩梁从军》等三部剧本,在全县范围巡回演出,鼓舞了民心,激发了抗战热情。为了这门艺术能够得到传承,在事业如日中天时,他毅然回乡,在屏南县和古田县授徒数十人,此后主要从事戏曲导演事业。
传俗把一生都献给了戏曲艺术,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1950年,屏南县委宣传部领导张开基专门邀请他到当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长桥导演爱国戏。县人民政府为表彰传俗为传承戏曲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特颁发“艺术湛精”锦旗一面,是对张传俗一生从事戏曲事业的高度评价。
四平戏名角张雪妃
2009年10月,在第三届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的文艺晚会上,一出《甘国宝抄白小庄》,博得了中外来宾的满堂彩,把剧中甘国宝的儒将风度刻画得淋漓尽致就是龙潭四平戏的女名角——张雪妃。
张雪妃, 1956年出生于张氏戏曲世家,其伯父就是远近闻名的张传俗,她从小耳濡目染,深深地爱上了戏曲。童年时,张雪妃常常模仿长辈的一招一式、一唱一念,惟妙惟肖。长大后,出嫁龙潭村,该村从明嘉靖后四百年来,名家辈出。四平戏名师陈官瓦、陈官企等人见张雪妃戏曲功底深厚、扮相大方、唱腔圆润且悟性极好,便倾心传授表演技艺,张雪妃演技大长,演小生象小生,演武生象武生,她把《琥珀岭》中崔君瑞的反复无常、嫌贫爱富,《赶白兔》中刘知远早年落魄与出名后得意演得活灵活现。
1978年,四平戏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龙潭四平戏业余剧团在福州市周边县闽清、罗源、连江巡回演出,被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刘相如发现,这颗埋藏深山几百年的活化石又重现光明。1982年,省文化厅在屏南召开四平戏研究现场会,张雪妃相继出演《琥珀岭》、《赶白兔》、《赠宝带》等剧,她以精湛的舞台艺术,展示了四平戏的独特魅力,获得了海内外戏曲专家的一致好评,并被录像存档;同年,省戏曲研究员魏朝国为四平戏谱曲。1984年,由省文化厅牵头举办戏曲汇演,她的《琥珀岭》、《赶白兔》、《赠宝带》获得满堂喝彩。2006年,为纪念《水松》邮票发行,她在县电影院饰演《赠宝带》中的刘文锡。2009年8月,纪念甘国宝诞辰三百周年,在县电影院饰演《甘国宝抄白水庄》中的甘国宝。30年来,张雪妃活跃于戏曲大舞台上,相继受聘于古田、宁德和屏南闽剧团等剧团饰演戏剧主角,演出的戏曲达上百本之多,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为使四平戏不至于失传,张雪妃于1990年开始在龙潭村带徒授艺,现已有多人出师。2009年,她受邀请在屏南职专戏剧班授艺,主讲戏剧演出等相关课程,为传承屏南戏剧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
>> 相关信息 |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