际头耕读大观园里品文化
马年新春,位于屏南县白水洋畔漈头古村的耕读文化大观园游人如织,八方宾客纷至沓来,感受原汁原味的古代耕读文化
农耕文化是人类最古老的原生性遗产文化,至今我们依然可以在乡村的某些习俗中发现原始农耕文化的踪影。比如,祈年求雨习俗、祭山拜地习俗、开犁开廉习俗、丰收庆典习俗等等(重农的国家的人都敬天地,敬自然。人必须要有所敬畏,不能天不怕、地不怕,要懂得感恩)。由于环境、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各民族的农耕文明进程具有明显的历史阶梯性。有的地区发展程度较高,而有一些地区发展进程较慢,但构成农耕文化的文化链都没有断。农耕文化景观,是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历史见证。作为人类文明的历史见证,它是历经漫长历史不断发展、演变和积累而逐渐形成的,它兼具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两种不同要素和特征,凸现了人和自然之间长期而深刻的关联,表现出极大的地域性、民族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农耕文化产生于乡土乡村,它与农民和土地紧密相连,与平民百姓共生共存。农耕文化的民间性特点,使它在历史风云变幻中,既不完全受王朝演替的影响,也不全部因时尚文化而改变。这就是农耕文化的生命力。它在一定程度上能抗御文化进程中的都市文化和时尚文化的冲击与同化,保持自己的特色,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延续传承,深深植根于乡村生活的土壤之中(如民歌、船工号子)。中国的农耕文化、传统文化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美好享受的,花好、月圆、人长寿的人文理念。让人的灵魂提升而不是下降,给人希望而不是绝境;它如灯火照亮人们心中的幽暗给你以光明,它如船工的号子给疲惫的心灵以力量。古今中外,能够打动人心、让人难以忘怀、给人以生活的智慧和生命勇气的民间传统文学故事,大多是有温暖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的。这种温暖和精神是一种力量,它能够超越时空,直抵心灵;它是一种慰藉,能使冷漠的情感火热起来;它是一种生命,能够感染乃至唤醒另一个生命。文化、文明、精神对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都具有灵魂的作用。中国农耕文化、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延续性,永远影响、照耀和激励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