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提升、农业提质、城建提效、工业提速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长假,尽管受阴雨天气影响,但屏南白水洋、鸳鸯溪等景区景点还是接待游客4.094万人次,实现今年旅游业“开门红”。
一个山区小县如何实现跨越发展?这需要抓特色,挖潜力,强运作,增后劲。去年,屏南县委、政府立足当地,着眼长远,结合“五大战役”,突出办好“十件要事”,踏踏实实地深入实施旅游提升、农业提质、城建提效、工业提速的“四提计划”,通过一系列的机制运作、项目运作,把全县经济推向更高的发展水平。完成的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3.1%、42.8%、30.8%,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还增长50.9%。
在获得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4A级景区后,屏南对白水洋、鸳鸯溪的旅游开发又趁势而上,推出一系列推进旅游业跨越发展的优惠和扶持政策措施,激发民间资本助力生态旅游发展的热情,大创集团、惠泽龙酒业等民营企业相继注资旅游产业,开发景区、度假村、大型购物等旅游项目。该县大胆突破、大力扶持的综合措施,也成为全市范围内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性范本。该县还全县动员,推动白水洋、鸳鸯溪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目前,这项工作已通过省旅游局初检,并上报国家旅游局评定。
为更好地运用好白水洋、鸳鸯溪及相关生态旅游品牌,屏南县又于去年4月和6月,主动走出去,由县主要领导带队赴浙江台州、厦门办专场旅游推介会,为县内、浙南、闽南旅游企业搭建合作平台,稳固省内客源市场和开拓长三角客源市场。据了解,去年全县推待游客达112.7万人次,增长31.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76亿元,增长43.3%,两项均突破年初预定目标。
在农业提质上,该县着手实施包括建设竹业科技园、一村一品、小康型示范住宅点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在内的农村“六个一”示范工程,并配以扶持措施,带动农业发展质量提高和农村经济发展。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104元,增长了20.2%。“六个一”工程推出后,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全县种植高山时令蔬菜15.05万亩,竹业开发19.7万亩,食用菌产量1.79万吨,全市最强的竹业开发县、全省最大的高山时令蔬菜基地已初具雏形。还有康盛农牧公司、高山反季节蔬菜公司等7家农业企业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认证,农产品质量极大提高。
以县城规划修编、组建城投公司、运用新型金融杠杆等手段,提出城区建设“西进、北扩、提中心”计划,扩大城区规模与容量、提高宜居程度、聚集发展要素来发展壮大城市经济。去年,全县共动工建设城建重点项目23项,已投资1.65亿元,完成公园路改造、宝洋路绿化、城市供水工程、污水主管网铺设、润屏市场、旅游商贸中心等一系列市政项目和商贸开发项目。城区品味、品质进一步提高,人气、商气进一步聚集。当前,正抓好慈溪路、西环路、东环路中段二期、长汾中路等工程建设;加快树兜棚户区、中心片区、宝洋片区等项目改造和建设。
改变工业“短腿”现象,是屏南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否则,县域经济发展便失去重要支撑,与发达地区差距将越来越大。因此,工业必须提速,而提速要解决工业发展平台问题。去年,该县工业园区在已有规模基础上,又规划6000多亩土地,并争取省农发行融资9000万元,采取开发一批、滚动一批的模式解决工业用地难题。目前,际头工业片300亩用地已完成“三通一平”,溪角洋片完成500亩土地收储和报批。
同时,该县强化招商引资措施,出台《招商引资工作方案》,对乡镇和主要经济部门施压加压,聚力聚智。去年仅参加两场民企业对接会,便对接项目20个,总投资46.8亿元,而2010年签约的20个招商引资项目全部动工落户,履约率、到资率和开工率均居全市第一。去年,全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24亿元,增长25.5%,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总数达60家,形成石材、食品、化工、竹木加工、电力、饮料等6大产业,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50%以上。还有祥兴医疗器械、健神灵芝列系产品生产被列为国家工信部重点项目,“屏南米烧兔”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乡下厨房”被认定为福建省著名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