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旅游资讯 > 屏南新闻

农家土菜“登上”大雅之堂

来源: 时间:2011-09-15 09:40:44 作者:

工人们在包装米烧兔。

 

  宁德网消息(记者 王志凌 通讯员 潘安 文/图)金秋时节,从宁德市工商局传来喜讯:屏南米烧兔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近日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核准注册,实现了屏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零的突破。这也意味着屏南米烧兔这一土生土长的乡村美食走上了大雅之堂,产业发展将掀开了新一页。

  传承百年人未识

  米烧兔,屏南传统特色美食之一,其烹制由来已久。相传清乾隆年间,一吴姓御厨流落福建屏南,某日,御厨正烤制山林间擒获的野兔,无意中将米碰落炭火之上,结果却意外发现,米烟满屋、奇香萦绕,烤熟的兔肉质韧、口齿留香、腥味全无。御厨喜而研之,并授予当地村人,代代承传。

  据了解,传统米烧兔制作工艺是取一白条兔置于铁锅中的竹架之上,锅底放入一小堆大米,盖紧锅盖,起温火慢慢烘之,锅温渐渐蒸干兔子的水分,而薰发的稻米香味丝丝渗进兔肉,待兔皮呈有光泽的橙红色时,便制成浓香型传统名菜。一直以来,米烧兔都是屏南民间馈赠亲友、家宴喜庆的必备佳肴,在闽东北一带素有盛名。但在过去米烧兔都是民间手工制作,规模小、产量低,销售渠道单一,产品覆盖面小,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近年来,随着屏南白水洋旅游热的兴起,米烧兔这一特色美食越来越受到了四方游客的青睐。米烧兔皮脆肉嫩、米香四溢的美名逐渐传播开来。瞅准商机,2008年福建乡下厨房食品有限公司斥资500万引进南京农林大学传统畜禽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及相关设备,实现了米烧兔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化生产的结合,产品行销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并与沃尔玛、永辉等大型连锁超市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尝到甜头,屏南本土食品加工企业争相生产,一时间,各种商标品牌的米烧兔充斥着屏南土特产市场,规范统一、做大做强米烧兔品牌势在必行。

 十月耕耘结硕果

  为更好地提升米烧兔的品牌价值,米烧兔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摆上了屏南县工商局的重点工作议程,并成立了品牌建设领导小组,于2010年启动屏南米烧兔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工作。

  该局领导先后八次深入加工企业和地头田间了解了米烧兔的销售情况、广告投入以及肉兔养殖分布、规模等情况,最终形成了《关于争创屏南米烧兔地理标志商标的调研报告》,为屏南米烧兔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申报工作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引起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创建屏南米烧兔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领导小组,县财政还安排3万元资金作为屏南米烧兔行业协会启动实施该项工作的专项经费。

  2010年8月23日,屏南县政府出台《屏南米烧兔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实施方案》,明确各单位的分工责任与申报进度表,米烧兔地理标志商标申报工作实行一月一报制,由县长亲自过问,分管副县长跟踪督促,县工商局、统计局、县志办、畜牧水产局、经贸局、民政局等相关部门通力协作、紧锣密鼓地展开。9月28日,屏南米烧兔行业协会正式挂牌成立,解决了申报过程中最关键的申报单位问题。10月,屏南县米烧兔行业协会与商标代理机构成功对接;11月20日,屏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请材料整理完毕,正式上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2011年1月18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受理;4月27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初审公告;7月27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屏南米烧兔”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县领导的关心重视下,在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下从行业协会成立到申报成功仅用了10个月的时间,便实现了屏南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零的突破。

品牌之翅乘风起

  “没注册成功地标之前,我们米烧兔行业是‘游击队’,如今我们变成了‘正规军’!”屏南县米烧兔协会会长吴治德接受采访时说,下一步协会的主攻方向就是要将屏南米烧兔做成一个产业链。

  据了解,米烧兔注册地标之后,该协会将用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标识,统一米烧兔加工的卫生标准,制作流程、质量体系等行业规范,将“各自为战”的米烧兔加工企业拧成一股绳。其次,发挥产业带动效应,带动养殖户增收。以乡下厨房公司为例,下半年该公司就将在原来600户订单农业合同的基础上再增加900户,争取实现农业订单4000万元的目标,同时将为肉兔养殖户提供信贷担保,支持农户争取银行小额创业贷款,促进农户增产。其三,扩大商标影响力,协会将牢牢把握这一契机加大对屏南米烧兔的宣传投入,扩大宣传区域,将米烧兔与“白水洋”品牌捆绑宣传,争取实现双赢。其四,做大米烧兔加工下游产业,目前协会已与县外经贸等部门取得共识,争取引进兔毛皮等深加工企业,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

  “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屏南米烧兔插上了品牌的翅膀,而能否飞得更高更远关键在于政府重视、企业参与、协会运作。”对于屏南米烧兔的市场前景,吴治德信心满怀,“只要基础工作打好了,相信屏南米烧兔这只从深山中跃出的小兔子一定会跑得更广更远!”

  【采访手记】

  让品牌“真金”变增收“碎银”

  包括屏南米烧兔在内,短短一两个月间,我市先后有周宁官司云雾茶、福安穆阳线面等三件商标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着实令人欣喜。喜的是,闽东各地商标、品牌意识的崛起,继续领跑全国地标创牌之路;喜的是,品牌战略引领,农家增收再添利器!

  市场经济,品牌是金。它代表着竞争力,代表着市场。福安首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坦洋工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2007年至2009年,福安市工商局仅用三年时间成功将“坦洋工夫”红茶品牌打造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驰名商标“双料冠军”。在商标品牌的带动下,“坦洋工夫”红茶品牌价值迅速提升,每公斤售价从品牌打造前的50至60元,升到1000多元,最高达数千元,成为了品牌战略的一部力作。

  品牌的力量,勿庸置疑。他既可以让你一朝成名,也可以令你毁于旦夕之间。因此,品牌在手之后,如何善用、活用,至为关键。笔者以为,借力品牌,做大做强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的同时,如何拓展品牌的力量,发挥地标的拉动效应,构建起品牌与农户之间的有效增收桥梁,将品牌的“真金”转化为成千上万农民腰包里实实在在的“碎银”,则更具普遍的现实意义。(记者 王志凌)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