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说,哪位仙家因了什么事儿,突然来劲,以一巨耙往山谷里一耙,立时,一块平滑而又可容数万人之巨石横空出世,石上清冷纯净的溪水轻轻流淌,流水不绝已是亿万年.一个遗落人间,爬满着地质年轮,充盈着诗情灵性的 山水佳作,是可以用耙子耙出来的么?
对白水洋这般生搬硬套、凭空而论的神话传说,我素来不敢于人前提及。始终觉得,大自然之造化一旦黏上仙气或赋予神性,乍一听,似乎有那么些许神秘意味,却往往抹煞了自然界的气象万千、斑然色彩。然而,由传说亦可揣测,很早以前,当地人便已关注到白水洋,感觉这里的稀奇特别,否则,实不必耗费心思捕捉一些神话遮掩其上。这种善于发现美的双眸与触角颇值一传。
白水洋之神奇,在于石与水的完美结合,而非神话有多神。
你看那石,不是突兀而起,傲然屹立,绝不似张家界之石峰险峻、云南石林之形态万千,而是一块又宽又长的巨石平展展地“嵌”于两峰之间,形成巨大槽谷。它少的是峻峭,多的是平和;彰显的是阴柔,潜藏的是阳刚。别处的石头长相独特者比比皆是,或许都可用千姿百态、千奇百怪以概之。而白水洋那块石,模样并不特别,无非平坦坦地卧于山间,仿佛酣睡着,或是沉思着,又好似摆出一副大肚能容之架势,能用什么词来恰如其分地形容它呢?
你看那水,当然极为清澈,然,清纯并非其个性,要说清,哪比得过山涧系泉之清?有人说白水洋“水如九寨秀”,何谓秀?秀得你不可亵渎,不能染指,甚至不敢靠近,只能远远地看,静静地听,由此产生的心理距离,让人怎生是好,令人如何亲密大自然的美!白水洋的水,就是你往溪畔一站,凝眸一瞥,那浅浅的,静静的,清清的,柔柔的,闪着碎银般光辉的,能立时滋生踩下去、扑过去之渴望的水.而后,你真的就可以踩过去,躺下去,融进去,毫不提防,毫无顾忌,尽情的逐水、泼水、尽情欢呼、欢腾,直到夕阳晚照,夜色朦胧,直到意犹未尽,恋恋不舍。这样的水,怎可以与九寨沟清静的近乎古怪的水相提并论!
这样的石和这样的水结为一体,水安抚着石,石承托 着水,永远地唇齿相依,相依为命。离开了水,石就是一块干渴焦灼的平凡之石;离开了石,水就是一湾无依无靠的普通之水。有了形影不离的石和水,所以说,白水洋是水的天堂!
源清流洁,本盛木荣。无疑,白水洋的水是洁净的,树木也是繁茂葱郁的,这样的野性生态,白水洋的水自然飘逸着原始拙朴的气息,蓬勃着灵动聪敏的生机.“水是眼波横,山似眉峰聚。”用前人诗句借以形容白水洋水之柔情,确是有某些妥切之处。水波闪耀,秋波频送,草木流翠,生命常青,你不由自主地躁动起来,兴奋起来,这难道不是男子面对秀美女子的心理吗?
此为白水洋的静态之美。我想,动态之美必是得有人气的注入才可溢满着流淌出来的。白水洋之水,可远观,更宜近玩。玩,不能孤芳自赏,顾影自怜,一个人自个儿作出仿佛要与大自然对话抑或盘歌的伟岸模样,否则,便会像香山居士那般——临流骚首坐,惆怅为何人?可怜心赏处,其奈独游何?要邀上亲朋好友,三两成群,勇敢地闯入成百上千的人群里,还要将自己视作一尾天性好玩好动而不慵懒怠慢的小鱼,在巨石上横着,竖着,滑着,滚着,喊着,唱着,变成古人描述捉鱼的样子:“浅池围壁角,水溅乱咿呀。兴起翻身伏,扑腾生浪花."当然,那肯定不是鱼而是人像鱼.然后,人们情绪都得到传染,受到感染,一时间,浩大的洋面上全是泼水、舞水、喝水的姿态和身影。玩到这光景,“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的境界就出现了,当然,画面上是人而非鸟!
白水洋,她有她的特质,她有她的灵气,她有她引人入胜、人们引以为趣的魅力,尽管她已被人为地打造为旅游胜地,她也还是大自然肌肤上一块洁白细嫩的肉,人们大可不必用“山似黄山美、水如九寨秀”之类的话语意欲拔高她,这样的比对,反而将她贬的毫无个性。也用不着在她身上灌注些神话传说之类的添加剂,弄点什么文化元素,从盘古开天地到女娲造人,所有东西都说是神化的,那么,是否地球上的每块石头,每个山包都会那么引发人类的兴趣?显然不会。白水洋让人魂牵梦萦、念恋不忘的定然不是那些与名山大川作对比的自以为高明的“宣传标语”或是那些空泛无物、不着边际的神话传说吧。
看得赏心悦目,玩得忘乎所以。相信,大自然秉赋予白水洋这方水天堂的就会有这样的魔力。
>> 相关文章 |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