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尚瑶 苏燕梅/文 包华/图) 今年76岁的黄春财是我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主持修复过多座廊桥。
11月17日,闽浙两省七县联合申报的22座闽浙木拱廊桥被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录,宁德市的寿宁县3座,周宁县1座,屏南这五座廊桥都榜上有名。世遗预备队,中国只有45个,福建就有5个,而屏南廊桥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国宝”万安桥长98.2米,是我国现存最长的木拱廊桥,从远处看像一座大木房子,矗立在长桥镇长桥村的河面上。正因如此,村民又把万安桥称为“厝桥”。从远处看,廊桥更像一位美女,穿着两层裙子,坐在河上梳妆。她的“裙子”,在建筑上称为风雨板,顾名思义,就是挡风遮雨之用。
沿着光滑的鹅卵石台阶向上,就进入了木屋。木屋的地板是木的,旁边是一排排美人靠,供村民休息和欣赏风景。站在桥上,看着川流不息的河水,几块大石突出河边,边上竹林、草地、砖头房,形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淅淅沥沥的雨水打在桥上的青瓦上,奏响了一曲别致的“高山流水”。
廊桥的美,是种朴实的美,她没有任何的装扮。油漆等脂粉味太重的东西,对她来说是不适合的。她的美,从里到外,保存着几百年前的本色,配以时间的沉淀,已显现灰蓝色。当然,因为都在河上,潮湿的空气,在她的身上“画上”了点点青笞。
在廊桥下,你很容易发现,桥墩之上的直木不是平铺的,他们通过穿、插、别、压,像一道彩虹挂在桥上。造桥老艺人黄春财家里就摆着许多廊桥的微缩模型,有的廊桥还可以站上一个人。黄春财说,建廊桥上找不到一根铁钉,都是利用木构件通过榫卯连接,互相承托,挤压咬和,逐节伸展,就巧妙地实现了跨越山谷和支撑廊屋的功能。
廊桥虽说是桥,可是她作为交通通道的功能已经慢慢地弱化,村民和当地风俗赋予她更多的文化内涵。乘凉、娱乐、议事、宣传,村里的大事都常在廊桥上办。“哪家儿媳不孝顺,哪家兄弟闹别扭,一转眼的功夫,就传到了桥头边”。廊桥是村里的一个地标,出门在外的游子他乡遇故知时,必然提到的就是家乡的廊桥。
令人奇怪的是,廊桥的旁边都建有一个拦河坝,溪水在这里形成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增加了廊桥的美感。当地人说,廊桥一般建在村尾,拦河坝和廊桥都和风水有关。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普遍认为,流水会带走一个地方的吉祥之气,而桥能锁水,使风水变好,并能为村落聚财,因此廊桥往往建成为村落水口的建筑。 同时,廊桥上多设了香案、神龛,供奉神明,保佑村落平安。在千乘桥上,七旬张奶奶,双手合十,嘴里诵着经,祈求一家平安。
前几日,几位老年大学的老爷爷、老奶奶们,把周末练习的地点选在了千乘桥。一时间,丝竹声起,两名老奶奶唱起了四平戏《刘沉香破洞》。美妙的歌声,让过路的村民停下了脚步,小河也配起乐,桥边的乌桕也摇摇树枝,片片红叶也随着乐曲跳起舞来。
廊桥在村民心里,是和生命一样重要的东西。廊桥怕火,长桥村的村民把香案移到了桥头,还把装好的路灯也移到了桥外。村里老人会的老爷爷们,轮流在桥上巡逻。七八年前,万安桥曾发生大火,老爷爷们扯开嗓子一喊,街上的村民全都放下手中的活,参加救火,才保住了万安桥。后来,村民到桥上下棋,都会自带水桶,把烟蒂扔进桶里。
宁德市现有木拱桥55座,分布在屏南、寿宁、周宁等地。此次被列为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录,对廊桥及当地人来说,绝对是个大喜事。廊桥的悠久历史,廊桥的无限风光,将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 相关信息 |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