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语:
民谚云:“周墩金铃头,箩柴半爿天。”
周墩,周宁的旧称。位于闽东东北隅。“金铃头”谓之全省海拔最高的山县;“箩柴半爿天” 指三株遮天蔽地的油杉树占去了半个狮城。喻之县城之小。
由于位处高天,得天独厚,山清水秀,盛夏凉爽无酷暑,冷冬温暧不见寒,千古人鱼同乐的鲤鱼溪,气势恢弘、飞珠溅玉的九龙际瀑布群,蜚声神州大地。这个解放前少人知晓的山县,却有她自己的辨证法则:山之高,交通阻塞,没工业;却神奇般铸就了清新明净没污染的高山县城。县小,地少,劳力多富庶;政策一开放,他们如渊驱鱼,如丛驱鸟般涌出山门。那压抑多年背朝青天面向黄土、辛苦劳作一辈子也没出息、在那人均三分地上闹革命的穷汉子们,终于不再穷折腾了。他们冲出山门,走向世界,一大把,一大把的人民币攒回,一座座高质大楼耸天林立。一年三季尽管空房少人住,但在受够苦、如今有财力摆阔的心理驱使下,空置又何妨!不过到了夏暑,这里成了这批今非昔比的穷汉们的顶尖避暑圣地。狮城,因为有了这支翻了身的农商们,又变成了 “不夜城。”
这样一正一反的特异山城,究其民俗风情,也还有许多的情趣。今信手拈来写上,以飨雅趣。
祭春
樵语:
立春,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一年农事、运道之始。这一天,其祭祀仪式也很被看重:按日历标注的时辰,备足时鲜供品,上香烛,呜炮敬迎春到,祈祷四季平安发财,同时还在厅堂正中张贴“春到吾庐” 的大红纸条。
不管年底春还是年外春,只要是立春,而且是在“春到” 这一刻,全城鞭炮此起彼伏,震天轰呜,相继几个时辰不绝于耳。都想把“春姑娘” 请到自家,这下可忙坏了春姑娘!
祭灶
樵语:
古称迎春日,也叫除尘或称“神上天”。有家有灶,必有灶神。厨房正面山墙上供着的灶神,是人间家家户户最露脸的笫一神。因为是玉帝派下来(违禁词语-已隐藏)各家生活的天神,权力通天,主财源五谷六畜,美丑善恶。这样,他们的权力可就大到天了,你不和他搞好关系还行?
最早,黄帝、炎帝、祝融都是灶神。如今专职灶神爷,姓张,名单字子郭。他头戴帝王冠,身着日月龙凤帝王袍,腰系玉带,手持象牙朝笏,三缕长髯,面如重枣,龙眼凤目;与他同享人间烟火的灶神婆,凤冠露帔,持重端庄。
每逢旧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有的人在二十三日),是祭送灶神上天向玉皇述职、回天过年的日子。晚唐.罗隐有诗写道:
一盏清茶一缕烟,
灶君皇帝上青天,
玉帝欲问人间事,
为道文章不值钱
同时,玉帝听了灶神的汇报,必定于次日(十二月二十五日)亲临下界搞调查,所以人间这天又要迎神了。古谚才说“送走灶神迎玉帝”。因此上祭奠仪式很是隆重:于当晚18——20时,在灶前摆上灶糖灶饼、时鲜水果、清茶三杯、上烛焚香。举家由家长带头,诚恐诚惶跪拜灶神夫妇返驾天庭时,能多向玉皇呈报善事。然后,待香烛过半,大放特放鞭炮,送灶神爷驾返天庭。大家就可以把祭品分享。这就如俗谚说的:祭灶神,吃灶糖。
大凡外出谋生、办事的人,都务必在祭灶送神前赶回,图个团团圆圆合家欢!
除夕夜
樵语:
一年最后一天,也称除夜、大年夜,人们极是看重。
除夕,先秦时文献中就有禳灾除疫的记戴。历经东汉时渐成习俗,至唐更郑重其事敬神驱鬼祈福禄;到明清,民间各户焚香烧纸,送迎灶神,各家还力办一席“团年饭”(庆团圆)、吃年糕、(年年高升)、大块肉(肥油油)、吃大鸡(大吉)、全尾鱼(年年有余)、还给小孩子发压岁钱、(压邪)大门上张贴春联、倒福(图福到之意)、当天晚上还得“守暝”。
守暝,也称守岁。终夜守坐,以待天明。早在尧舜时就有守岁的习俗,兆明年大吉大利: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即是这意思;另层意思是祈求父母长寿:“守冬爷多寿,守岁娘长生。”那唐太宗《守岁》诗写得更逼真:“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迎灶神
樵语:
也称神下降。春节后的初六晚上,灶神双双返驾人间,全城家家户户也象送灶神上天那般,焚香、上供、燃放鞭炮隆重恭迎。从这天起,这人间笫一神天天不离影,同下界民众共同生活在一起了。
如此这般隆重迎送灶神,看看神龛两边贴的厨联,就不难猜得个中缘故的了:
上天呈善事 回驾赐吉祥
立夏食俗
阿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尤以饮食文化为甚。元宵汤圆中秋饼,端午粽子重阳酒,大凡节日,必与饮食有关。单就立夏,各地便有不同的饮食风俗。
北方多种植小麦,立夏正是小麦上场时节,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区立夏时有制作与食用面食的习俗,意在庆祝小麦丰收。立夏的面食主要有夏饼、面饼和春卷三种。夏饼又称麻饼,形状各异,有状元骑马、观音送子、猴子抱桃等;面饼,有甜、咸两种,咸面饼的用料有肉丝、韭菜等,蘸蒜泥食用,甜面饼则多加砂糖;春卷,用精制的薄面饼,包着炒熟的豆芽菜、韭菜和肉丝等馅料,封口处用面粉拌蛋青粘住,然后放在热油锅里炸到微黄时捞起食用。
江浙一带有“立夏尝新”的风俗。苏州地方有“立夏见三新”的谚语。“三新”指新熟的樱桃、青梅和麦子。人们先以这“三新”祭祖,然后人们尝食。同时,苏州立夏还要吃海蛳、面筋、白笋、荠菜、咸鸭蛋、青蚕豆,各家酒店立夏这天对进店的老顾客奉送酒酿、烧酒,不取分文,因此也把立夏叫做“馈节”。无锡民间历来有“立夏尝三鲜”的习俗。三鲜分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地三鲜即蚕豆、苋菜、黄瓜(一说是苋菜、元麦、蚕豆,也有说是苋菜、蚕豆、蒜苗);树三鲜即樱桃、枇杷、杏子(一说是梅子、杏子、樱桃,也有说是梅子、樱桃、香椿头);水三鲜即海蛳、河豚、鲥鱼(一说是鲥鱼、鲳鱼、黄鱼,也有说是鲥鱼、银鱼、子鲚鱼)。而常熟地方人们立夏尝新,食品更为丰富,有“九荤十八素”的说法,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浙江、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人们仍然保留着立夏吃乌米饭的古老习俗,乌米饭是一种紫黑色的糯米饭,是采集野生植物乌桕树的叶子煮汤,用此汤将糯米浸泡半天,然后捞出放入木甑里蒸熟而成。
立夏过后,便是炎热的夏天,人们在立夏吃一些食物,往往寄托着祈福保平安的愿望。如浙江嵊州人认为,在立夏日吃蛋拄(意支撑)心,吃笋拄腿,吃豌豆拄眼;湖南长沙人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立夏羹”,民谚云“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个团(音tuo),一脚跨过河”,意喻力大无比,身轻如燕;上海郊县农民立夏日用麦粉和糖制成寸许长的条状食物,称“麦蚕”,人们吃了,谓可免“疰夏”;湖北省通山县民间把立夏作为一个重要节日,通山人立夏吃泡(草莓)、虾、竹笋,谓之“吃泡亮眼、吃虾大力气、吃竹笋壮脚骨”;闽南地区立夏吃虾面,即购买海虾参入面条中煮食,海虾熟后变红,为吉祥之色,而虾与夏谐音,以此为对夏季之祝愿。
闽东人立夏以吃光饼为主。周宁、福安等地将光饼入水浸泡后制成菜肴,而蕉城、福鼎等地则将光饼剖成两半,将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夹而食之。周宁县纯池镇一些乡村吃“立夏糊”,主要有两类,一是米糊,一是地瓜粉糊。大锅熬糊汤,汤中内容极其丰富,有肉、小笋、野菜、鸡鸭下水、豆腐,等等,邻里互邀喝糊汤。这与浙东农村立夏吃“七家粥”风俗有点相似,“七家粥”指立夏日务农人家左邻右舍互相赠送豆、米,和以黄糖,煮成一锅粥,说是吃了这种粥,邻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种。
樵语:
周宁民俗风情----正月初一
l 正月初一:
这是春节期间最隆重的一天。不分大人小孩,正初清晨起个大早,穿上新衣新裤鞋,由长辈带头祭拜天地,然后依次再拜长辈,小辈们都可以拿到长辈们发的红包,欢天喜地一起吃新一年中的笫一餐。只是这一餐要吃素食:线面(长寿面,不管多长绝不能夹断,只许吸入,以兆长命);青菜(长命菜,也是撕成长条,慢慢尝吃)。动不得荤。(因为春节三天是弥勒佛管理的,所以要吃素。)
l 拜年:
正初吃过早饭,就去拜年了。
拜年意思不相同:一是给五十周岁的人拜寿,不管张三李四,只要是五十岁,你都可以登门高喊拜寿,主家就会盛情请你人席。(庆寿人家的子女,早早在厅堂摆设下长寿面蛋及点心糕饼,专候左邻右舍来家贺寿时招待用,祝贺的人来得越多越体面。)然后分发红包,(价位在二至数百元不等,也有很牛气的儿子,发金戒指、自行车,手表不一而足。)
其次,由女婿为主给岳父母庆寿,正初率领妻子女儿一道去拜寿,一一给寿者三跪九叩。(女婿半子,年内早就备办了匾额、猪蹄、衣裤袜鞋帽等全套行头去贺寿。)
再者,正初外出时,不管是遇见谁,哪怕是往昔有介蒂的,也满脸笑容,拱手问好拜年。
春节还有好多的趣俗。比如春节三天,晚上关门要放鞭炮,清晨开门也要鸣炮开门,否则一年不吉利;三天内不能拿扫帚扫地,真的过不去,垃圾也不能倒掉,倒了如扫财出门;还有,春节三天吃大鱼大肉白米饭,饮好酒;还可以公公开开在当街大众处玩牌赌钱,治安巡视人士半闭眼睛假不管,人戏称:做年三天鱼肉饭,玩乐赌钱没人管。
baige:
中秋溯源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 “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总领事:
话说端午节
l 端午节
五月五日是民俗端午节日。这天,家家户户忙着买竹叶子、浸糯米包裹粽子。讲究的人家,还在粽子内包上豆沙或肉糜当馅,有的还掺些花生、赤豆,叫做糖心豆粽,很可口鲜爽。
是日正午,门插艾叶、朱萸,(艾气趋邪 ,茉萸倒悬似剑斩妖怪)还喝些微雄黄酒,大人还喜欢在小孩眉间点上雄黄,保他一年不怕五毒。尽管端午节人们尽情地推杯换盏,但依然记得把雄黄酒在家中四下里喷洒,以驱除毒瘴……
古谚语说:官三,民四,乞丐五,指不同阶层的人在不同的日子过节。
相传初五日是走桥抛粽日:那天中午,妇女们在村里所有的桥上抛下粽子给鱼吃,保住投汨罗江的屈原不被鱼吞吃。而行乞的要饭人就趁机跳到水中大发洋财,挢上的人们图个乐趣。
民间过节很是隆重。俗话说“父母盼年,女盼节。”指的是要给出嫁的女儿送节:送上一扎粽(十个)、红蛋四个、小外甥衣服一套;而女家要请节舅,当午备上丰盛的午餐,请送节的弟弟美餐一次。
如是头年出嫁的新娘,在节日里,还要给左邻右舍的小孩大女们分发五色丝线,以“系脉” 驱邪。
[节日来源之一说] 为什么会有这个节呢?是为了纪念屈原。
屈原,(公元前340——278年)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做过大官,学识渊博。一生主张法治强国,举贤授能。后来遭到贵族联合反对,被罢职流放劳改。因此长年和老百姓生活在底层,深刻知道民间疾苦,深为百姓所爱戴……
楚国腐败到灭亡,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够实现,他深感无助,就在五月五日正午投到汨(mi)罗江而死……
为了纪念屈原,担心他被水里的鱼鳖吃了,老百姓就把糯米包成粽子,在正午投到江水中去,以期保住三闾大夫屈躯体的完整……
[桥上投粽] 周宁民间端午节那天,凡是有桥的地方,到正午,就聚集好多的男女老少,在桥上把粽投到桥下水中去保屈原。
象八蒲的登龙桥、贡川去阮家洞的水尾桥、赤岩的桥厝、七步官洋桥、纯池平溪桥……这天,一道道亮丽的端午民俗风景线,展现在你的眼前——
桥边人山人海,桥上善男信女尽情投出怀中的粽子,桥下赤身露体的小孩,嘻闹哄抢下投的粽子,煞是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