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就业压力日渐加大,“个人创业族”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开出时尚、玩出个性、变兴趣为财富”,这句被个性创业族奉为经典的口号,引领一股都市淘金新热潮。有人说,“创业”这个词,当你下定决心去实践时,它的形状是方正的,让你有着三分自信七分雄心;当你真正实践时,它的形状又是圆滑的,让你觉得难以把握甚至有些稍纵即逝。但这丝毫不影响年轻人的热情,他们不甘平淡,他们锐意进取,他们要将智慧的灵光转换成现实的生产力。
“专业打抄公司”,替别人维权为自己赚钱张利伟,20多岁,山东人。
创业理由:打击抄袭既能净化社会风气、弘扬法律尊严,又增加了自己的收入,我何不开一家“专业打抄公司”?张利伟原来在山东一家农药厂从事销售工作。因为有一定的文字基础,常常把一些从事营销工作的酸甜苦辣以及营销窍门写成文章投给一些营销杂志。
有一次,他接到某报编辑来信说有人抄袭他的稿件并发表在某某日报上,张利伟找到那个抄袭者,并给他发了一封挂号信,要求对抄袭行为公开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经协商,抄袭者主动提出赔偿1500元。
此后,再遇到抄袭者,张利伟均采用这种方式给予打击。后来他琢磨,自己这样一个无名之辈都有这么多人抄袭,有点名气的写手遭遇抄袭的情况岂不更多?他大体框算了一下,自己半年来打击抄袭的获赔竟然比写稿收入还高。于是他忽然产生了一个灵感:何不开一家“专业打抄公司”?说干说干!张利伟先在网上各大写作论坛进行广而告之,承诺代理“打抄”取得成功后再交款,并且他只是接受委托,以原创作者的名义和抄袭者打交道,抄袭者的赔偿是直接寄到委托者指定的通讯地址或银行账号。这样,许多深受抄袭之害的作者放心地将一些抄袭维权事务交给小张处理。
目前,小张的“专业打抄公司”市场越来越大,业务蒸蒸日上,先后有50多位知名写手和他签订了打击抄袭的合作协议。通过小张努力,取得抄袭赔偿的文友,均按照委托协议中的约定比率,向小张支付了劳务费。现在小张的月收入已经达到了3000多元。用他的话说,这比自己写文章省脑筋,比上班收入高,最关键是为广大作者做了有益的事情,赢得了文友们的信赖和尊敬。小张开“专业打抄公司”可谓是名利双收。
专业营养师
“教人吃饭”也能赚钱
于清,25岁,上海人。
创业理由:中国有句俗话叫“民以食为天”,这就意味着吃也是一门学问,“教人吃饭”也可以成为一门职业。
两年前,于清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很多用人单位都以不需要为由将她拒之门外,原因是她所学的专业似乎有点冷僻——人类营养学。于清整日愁眉不展,甚至后悔当初选错了专业。
又赶上于清的母亲患心血管病住院,闲在家中的于清除了细心照料好妈妈的起居外,在饮食上更是费尽了心思。她运用合理的营养理论拟订了一个配合病情治疗的食疗方案,每天她都为母亲做一些色香味俱全而且绝对营养的饭菜,并酌情控制每天的进食量。在她的调理下,母亲的病恢复得很快,后来医生在经过一系列检验之后下了结论:病人的饮食中摄入了有助于心血管病恢复的元素和营养。
吃饭还能治病,这让于清突然闪出一个念头:何不利用自己的专长,来解决病人们的营养问题,使他们的病情尽快得到恢复。这样不仅医生轻松,病人欢喜,而自己也可以找到一项职业,可谓一举三得。于是,她就开始把精力与时间都投入到了营养研究上,还参加了医科大学组织的营养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
有一次,于清与一位生意人闲聊的时候提到了有关健康的话题。于清告诉那位老板,疾病往往是由不规律的饮食和不科学的膳食结构引起的。然后她又从刚刚因肠癌去世的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谈到了所谓的总裁病,说其实这些疾病都是可以通过饮食来预防的。见那位老板半信半疑,于清便亮出了自己的营养师资格证书并免费为他制定了一份食疗方案。果然,一个月后,那位老板打来电话,说自己的血脂高、脂肪肝等病症已经好了很多,希望聘她做自己的私人营养师,专门负责自己和家人的膳食调整,月薪2000元。于清欣然应允,后来那位老板还把自己在生意场上的几位朋友介绍给了于清。
后来,于清把同样的方法用在了小外甥身上,效果也很好,她发现孩子也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常于清跑遍了附近的幼儿园,向园长说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几天后,于清接到了其中两位园长的电话,聘请她做兼职营养师,专门负责孩子们的饮食,每周为幼儿园拿出一份综合的营养食谱,然后有针对性的为体质比较弱的孩子重点制定一份家庭营养食谱。
现在于清还在一家健身减肥中心为客户作营养方面的规划和咨询,为顾客量身设计完善的菜单,她的业务越来越忙。
她调侃说:自己的职业就是“教人吃饭”的。
情感渲泄也收费
“哭吧”哭出生意经
刘琳娜,30岁左右,上海人。
创业理由:生活中听过酒吧、水吧、酷吧,还没有“哭吧”,正因为这样,“哭吧”也就成了一个赚钱的新方向。
现实压力让痛哭成为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于是眼泪也开始孕育商机。“哭吧”开始在一些城市的某个角落做着别样的生意。
刘琳娜就是这样一位“哭吧”的“吧主”。此前,刘琳娜在上海一家法治类媒体担任咨询顾问,她在名为“婚恋处方”的栏目里通过热线、书信等一系列手段为他人排忧释疑。
受此启发,刘琳娜决定要开一间“哭吧”。刘琳娜说:“在工作当中,我发现需要倾诉,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并不在少数,而我在长时间的实践当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辅导别人的模式。接受我心理辅导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伴有眼泪的。既然如此,我何不自己创业,开一家‘哭吧’。”
如今,在刘琳娜“哭吧”的桌上,放着这样一块价目牌:情感宣泄每小时100元。所谓的情感宣泄也就是哭。刘琳娜说,一般而言情感宣泄大多需要进行心理咨询辅导,价格为100元每小时,时间大约在1小时到2小时。也就是说,要痛痛快快地哭一场,收费在200元到400元。
据刘琳娜介绍,现代都市生活压力较大,人们会产生种种压抑、挫折、矛盾的心理失衡,有的人可以进行较好的自我调节,而有的人却苦于没有发泄缓冲的空间。“哭吧”就是诞生在这样的市场需求基础上的。“哭吧”的大多数顾客是女性,比例占到90%以上,她们受失恋、离婚、失子等情感问题困扰,在大哭一场后,大部分能恢复心理平衡,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
书架摆书有学问“填书架”填出车和房
陈洁莹,27岁,河南人。
创业理由:利用自己打工的经验,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市场,认真对待每一件事,相信能在工作中找到致富的机遇。
1999年7月,陈洁莹刚从河南省信阳师范学院毕业,就踏上了南下深圳打工之路。她在深圳书城里找到一份工作,一年下来,她渐渐熟悉了图书运作的一些基本流程,知道了图书销售有着巨大的利润。
一次,陈洁莹突然接到一位老板的电话,请她帮忙挑选一些高档书装饰自己新装修的办公室。在陈洁莹的指导下,这位老板共买了价值8万多元的书。
这笔生意让陈洁莹赚了2万多元,也让陈洁莹找到了拓展生意的灵感:很多生意人越来越注重文化品位,希望用书架来为自己“撑门面”,再说,什么身份、职业,书架上填什么书,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所以,那些老板肯定需要一些为他们“填书架”的人,这岂不是巨大的市场吗?陈洁莹决定去做那个专门为他人“填书架”的人。
2004年年初,陈洁莹开始拓展业务。一次,陈洁莹到云南参加一个书商洽谈会,晚上住在当地的一家五星级宾馆。她发现这家宾馆的每套房子里都有一个书架,但是书架上不是一些书形状的空纸盒,就是一些过期的杂志,她当即决定进攻五星级宾馆。
经过努力,陈洁莹接连拿到了深圳7家五星级宾馆的配书业务,仅此一项,她每月就有6万元进账。
如今,陈洁莹凭借帮客户“填书架”,不但在深圳梅林一村买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二室二厅高档住宅,将父母接到深圳安享晚年,还在不久前买了一台POLO轿车,过上了有房有车的小康生活。
投入200元
开起网上“废品收购站”
黄云,30岁出头,四川人。
创业理由:“重庆每年至少有10亿元的废品,如果按照0.1%的效益计算的话,一年可以有100万元的收入,我看中的就是这100万。”
一个毕业于武汉大学的大学生,放弃了令许多人“羡慕”不已的工作做起了收购废品的“苦”差事,并且于近日创建了重庆市第一家收废网,雄心勃勃地打算做成重庆最强最大的废品收购公司。
他就是来自四川安岳县的黄云。
黄云1997年从武汉大学毕业。就在2个月前他还是上海一家服装销售公司重庆片区的经理,每月有着丰厚的收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报纸上看到,上海一年各种废品的价值有18亿,潜藏着巨大的商机。黄云就想,重庆每年至少有10亿元的废品,如果按照0.1%的效益计算的话,一年可以有100万元的收入。
于是,一个收购废品的念头在他心中形成。
黄云说:“从有了收废品的想法,到第一次出去收废品,那种角色的转换真的很难。”第一次收废品,是在重师大收了16斤废报纸,利润是2元多,车费却花了8元。虽然亏了本,黄云却很高兴,“别人听说我是武大毕业的,没有给白眼,还挺客气的。”
那为什么商机面前还会亏本?黄云认为,他目前的作法和其他收废品的人没有区别,如果没有什么创新的思路,生意做不大。经过2个月的慎重考虑,黄云决定在互联网上开个收废品的网站。
今年春节前,黄云花了200元买了网站的域名和空间,建立了重庆第一家收废网站www.cqsfw.com,市民如果想出售旧报纸、书、金属、塑料、电器、家属等废品,只需打开这个网站,点击在线提交,就可以将信息传给他,他会按照约定时间准时登门收购。现在,每天他都会收到数十条废品出售信息,看来,生意还相当不错。
据黄云介绍:“我已经收到了希望加盟的信息,等条件成熟后我将创立自己的品牌,员工着统一的服装,做重庆最大最强的废品收购集团。”
小区垃圾“转包”
“捡”垃圾开起连锁公司
洪宝华,40岁,苏州人。
创业理由:“承包”小区垃圾,每个小区每月至少能净赚2000多元。
拣垃圾能赚多少钱,或许一般的人不会了解。但苏州“破烂王”洪宝华靠5年的拣垃圾积累,已经把拾垃圾的业务拓展到了昆山和扬州,下一步还要到南京拓展“业务”。
其实他的“垃圾创业”纯属偶然。5年前,他在苏州某工程队干活,谁知老板跑了,他一分钱没拿到,可又不愿意回安徽老家,走投无路时就开始以拣垃圾为生。一天,他在一个小区门口被保安拦下,保安表示小区有专门的保洁员。可他清楚小区的垃圾资源十分丰富,他的脑中灵光一闪,就想到了向小区物业承包收垃圾这个新点子。经过多次磨合,他签下了承包协议,按协议,他每月要向物业缴纳1000元承包费。但这个小区共有800多住户,一个月的生活垃圾能卖个三四千元,洪宝华每月净赚2000多元。以同样的方式,他又包下6个小区的生活垃圾。业务扩大了,人手不够了,他就雇了工人帮忙。到2003年,苏州楼盘到了集中上市期,洪宝华又将视线从生活垃圾转移到了建筑垃圾:“以一户120平方米的房子来算,装修时要向物业交5元/平方米的垃圾费,一共是600元,物业往往把这一任务以200元转包出来;别墅的面积要大一倍多,收费则一般为450元/户。”
洪宝华测算,现在的新小区一般是1000多个住户,常常都有100多户同时装修,收入很可观,还顺带在小区打空调洞、卖水泥黄砂等生意,这样下来,一年就能净赚十几万。现在,洪宝华手下有几十个工人,租了几辆卡车,每天定时去各个小区取垃圾,建筑垃圾中有些可以挑出来卖,不能卖的,就直接送到当地的垃圾填埋常不知不觉中,洪宝华的生意越做越大。
3年前,洪宝华又让哥哥去开发昆山的市场,如今已有3个千户小区的建筑垃圾归他“经营”。扬州的客户也已经主动找上门来请他前去“拣垃圾”。下一步他的公司将进入南京。
旧报纸里有商机
“生日报”专卖店月入7万元
郭江,37岁,四川人。
创业理由:每天都有很多新报纸变为旧报纸,我们不是把它们随手扔掉就是垫了抽屉,为什么就不想想如何从旧报纸中赚到大钱呢?郭江是“生日报”专卖店的创立者,其创业之旅充满了偶然。
2002年,郭江有个朋友帮助华东一大型图书馆设计信息化报纸检索系统,图书馆将大量的报纸扫描转化为数字信息后,只留了一份原报,把剩下的近5万份旧报纸全部送给了他。
这么多旧报纸拿来干什么呢?
郭江突然灵感一现,回想起他曾从电视上看到的一则报道:2001年当中国申奥结束后,中国申奥功臣何振梁先生收到一份令他特别感动、来自国际奥委会的礼物——1929年他出生那一天的英国《TIMES》原版报纸。
正和朋友筹划生意项目的郭江认为这是个很好的创意!我不如再多收集旧报纸,当作一分特殊的生日礼物售卖。
他发动20多个朋友跑遍了大江南北,遍访各大城市的博物馆、图书馆,收购它们多余的存报。经过近两年的奔波筹备,郭江收集的报纸数量达到了80万份。从1927年开始到现在,几乎每一天出版的各类报纸在里面都可以找到。
2003年,郭江的第一家“生日报”专卖店开张,按均价每份200元的价格,平均每天能卖出1—2张,而有的老报纸能卖到上千元的高价。
如今,郭江的“生日报”在北京、上海等几个城市都设立了销售点,生意都十分兴隆,深圳月销售额基本在1万元以上,全国月总销售额为7万元左右,而且还在继续高速增长。不到两年,这些旧报纸已经为郭江带来了30多万元的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