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寺位于屏南县长桥村西行二里许的琴屏山南麓,曾有笔墨者写道:“天宝寺殿堂坐南朝北,与笔架山遥遥相对,东、西、南三面群山环抱,形似五龙落井之势。有风水先生断言,此处为状元地”。
驻足省道边,背北朝南向山问寺,探寻状元之地,便会发现在翠竹环抱的山间,一座浮图,基坐青山,顶指蓝天,向众生招示着佛门圣地的尊严。不急着进山门参拜佛祖,舍显求隐,便会看到其他殿阁飞檐平驾,翘角挑云,深山古寺见首不见尾灵气,就会随眼窗直透心怀。徒步沿石径登阶而上,路边两株千年老柯。让我参司着“樵客遇之犹不顾,几度逢春不变心”的玄机。
据记载:天宝寺创建于唐开元29年(公元741年)即唐玄宗开元纪年的最后一年。第二年便是天宝纪年。天宝寺的得名就是缘由天宝纪年伊始,寺院落成。这个时期还能建起天宝寺,确实是大福报。
虽说佛教在中国,武则天时期最为鼎盛,素有“天下十分之财,佛有七八”之说。然而创建天宝寺时正值大唐朝上朝下,为寺院经济的泛滥大叫“惜哉”的时候。唐玄宗(712年-742年)未年,为平定安史之乱,开始规定僧人传戒收费以充年饷。而天宝寺能在此时创建,除却屏南地僻人稀,皇恩难沐,战炎不烧外,更主要是佛光普照。南禅急先锋,神会大师在七十多岁时,还四季处奔走,以出卖度牒(僧人身份)和收取香炎钱来筹集军饷,供朝廷平定安史之乱,如是功德,怎能没有福报,天宝寺的创建应该是南宗的福报因缘。虽说以后双是三次遭火灾。但善根结善果。即便滚滚红尘,给天宝寺刻上一道道时代印记:设私塾,办牧场,住知青,建茶场等等,一切过眼云烟。如今的天宝寺是殿堂林立,钟鼓齐鸣,客堂百间;放生池,罗汉廊等应有尽有。占地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成为屏邑最大的一座寺院。
“天下僧人毕姓释”,“天下寺院仿释源”。天宝寺的建筑从外到内排列,都以“白马寺”为蓝本,这和许许多多的寺院同出一辄。进山门,是两个放生池,拾阶而上是天王殿,重檐歇山顶。两边是钟鼓二楼,三重檐塔楼结构。再进便是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王殿。单檐双坡顶。再深是大法堂,重檐歇山顶。还有独立的观音堂,舍得塔!
“天宝寺复建中的因缘,令人惊夺。天宝寺从开基至今,历经法师和主持和尚共十二位。开基是文彬法师,后历朱修法师,干修法师、文堤法师、少明和尚、瑞成和尚等。现住持是道真法师,天宝寺的复建工程全由他主持,于1985年10月破土动工。
动工伊始,全仗着长桥一带民众的热情。没想到动土后便掘出古钱币六十二片,且钱币上还有笔墨题注:赠予信海师傅(即道真师傅)。信海师傅变买古币,得人民币四千多元,以此起家,大造功德。这一奇缘的缔造,震惊周围的民从和许许多多的善男信女,因此他们都喜欢到天宝寺广种福田,捐资的捐资,出力的出力。经过九个月的创业,1986年7月,大雄宝殿便屹立于原来的废墟上。紧接建起了观音堂、地藏王殿、天王殿、接引殿、山门殿、钟鼓楼、斋堂、僧舍、放生池,大法堂,藏经楼等,大有丛林之势。(续) |